道员是怎么来的 何谓合纵连横

更新时间: 2024-06-20 10:13:59

导读: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的演变。第一阶段是夏商、西周时期的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,第二阶段是秦至清时期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。在这期间还出现了很多行政机构,那么道员是怎么来的?何谓合纵连横呢?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。

道员是怎么来的

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、道、府、县四级,其中道设道员,各省无定员。

道员其实起源于明代,明初布政司、按察司因辖区大而事务繁杂,布政司的左右参政、参议分理各道钱谷,称为分守道;按察司的副使、金事分理各道刑名,称为分巡道。此为道员称谓之始。

“胥吏”与“官”的区别

“吏”本是指替天子管理臣民、处理政务的人。一般认为,汉代以后“吏”逐渐专指小吏和差役,即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。有人这样形容它与“官”的区别:“官如大鱼吏小鱼,完粮之民且沮洳,官如虎,吏如猫,具体而微舐人膏。”

“胥”指的是一种基层的办事人员,即政府将平民按户口加以控制,并从中选拔出“有才智者”加以管理。

由于“胥”“吏”两者都是指代官府的各类办事人员和差役,后世遂有人将胥吏并称。

何谓“合纵、连横”

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。苏秦曾经联合“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”(《战国策·秦策》),他游说六国诸侯,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。秦在西方,六国土地南北相连,故称合纵。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。张仪曾经游说六国,让六国共同侍奉秦国。秦在西方,六国在东方,东西相连,故称连横。

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接洽与国而进行的外交、军事斗争。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,以防止强国的兼并。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,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,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。

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,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,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。

结语:以上是小编整理的“道员是怎么来的,何谓合纵连横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

如有意见、反馈、侵权或投诉等情况,请联系:

电话:
邮箱:

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!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? 2009-2020 tianqiyubao4.com

闽ICP备18026954号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