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品中正制始创于什么时候 古代的三省六部都有哪些

更新时间: 2024-06-20 10:11:57

导读:中国古代史有好多知识需要我们去了解,比如政治制度,监察制度,谏议制度的发展及演变等等。那么,你知道九品中正制始创于什么时候吗?古代的三省六部都有哪些呢?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。

“九品中正制”始创于什么时候

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,又名九品官人法,它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,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。中正是指有名望的推荐官,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。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,发展成熟于两晋,衰落于南北朝时期,废除于隋朝,随之科举制形成。

古代的“三省六部”都有哪些

三省为中书省、门下省、尚书省。隋唐时,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,一般中书省管决策,门下省管审议,尚书省管执行,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。

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,下有中书侍郎、中书舍人等官职;门下省长官称侍中,下有门下侍郎、给事中等官职;

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,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。

尚书省下辖六部:吏部(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,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)、户部(管土地户口、赋税财政等)、礼部(管典礼、科举、学校等)、兵部(管军事,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)、刑部(管司法刑狱,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)、工部(管工程营造、屯田水利等)。各部长官称尚书,副职称侍郎,下有郎中、员外郎、主事等官职。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,一直延续到清末。

禅让制的由来

相传,尧把帝位让给舜而不传给儿子,舜把帝位让给禹,禹又准备把帝位让给伯益。所受让的人,需经过四岳的讨论、推举和政绩的考验后才能践天子位。这就是古史传说时代的禅让制度。它最早见于《尚书》的记载,战国诸子百家争鸣,有肯定意见,也有否定的说法,而且往往一人兼持二说。

如此一来,上古时代是确实存在禅让制度,还是只是某些学派作为托古改制而捏造的,便成了不解之谜。

《论语》《墨子》《吕氏春秋》《韩非子》《史记》等,都肯定禅让制度的存在。但是,《孟子·万章》一方面否定尧让舜、舜让禹,一方面又承认尧荐舜于天,舜荐禹于天。《荀子·正论》则坚决否定有禅让这回事,他斩钉截铁地指出,尧舜禅让是“浅者之传陋者之说”。

有关上古是否有禅让制度的问题,或肯定,或否定,一直争论到近代。夏曾佑的《中国古代史》认为禅让是一种选举制,属贵族政体,也是孔、孟、庄等托古改制之说。

顾颉刚作《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》,明确提出墨家学派杜撰了禅让的传说。郭沫若《中国史稿》则说禅让制度反映了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情况。翦伯赞的《中国史纲要》和范文澜的《中国通史简编》也都主张禅让传说是原始社会军事民主主义特点的反映。

结语:以上是小编整理的“九品中正制始创于什么时候,古代的三省六部都有哪些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

如有意见、反馈、侵权或投诉等情况,请联系:

电话:
邮箱:

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!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? 2009-2020 tianqiyubao4.com

闽ICP备18026954号-11